阿里巴巴作为“史上最大IPO”乐成进入美国资源大盘。全球眼光都聚焦中国的电商和互联网企业。怎样在厘革中不被洗牌,是目今商业首脑面临的新议题,其中有人已患“互联网焦虑症”。在此,伟易博治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邱凌云教授解读阿里与古板电商的差别,以及古板行业怎样在互联网厘革中治愈焦虑。

在中国,电商基天职三种: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电商;像京东这样的零售电商;以及品牌电商,例如凡客。中国和美国在电商的种类漫衍上有一个显着差别:在美国,排名居前的电商绝大大都是零售电商,无论其是否有实体店。而在中国,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却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平台电商。
实质上,阿里巴巴不是零售商
所谓零售商是指要把工具买进来再卖出去,赚的是差价。对一个古板的零售商而言,凌驾平均水平的利润可以有两个源头:第一,高效率低本钱的运营。换句话说,你必需要比竞争敌手的本钱低,这也是零售巨头沃尔玛的焦点优势所在。亚马逊在中国的配送中心,只管接纳了和亚马逊总部完全相同的很是先进的客栈治理系统,但依然在尽全力压低种种运营本钱。他们的办公室不但显得简陋,天天早上的晨会更是直接在客栈里举行。用尽一切要领去压低本钱,才有可能获得利润。这样做零售行业——用年轻人的话说,是一件很苦逼的事,利润都是一分一分省下来的。零售利润的第二个源头就是销售高毛利的产品。若是你能够做到卖品牌溢价高的产品,赚高端的消耗人群的钱,这也有可能。但在中国这很难,整体来看海内的网购用户还较量年轻,那些愿意在网上买奢侈品的还不是网购的主流群体。
电商的国界经常被说整天猫第一、京东第二。但从实质上来讲,阿里巴巴不是零售电商,它不在零售行业里,它实质上是一个互联网效劳供应商。以是它才华支付得起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由于它的毛利水平跟电商的毛利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互联网放大平台效应,竞争日趋残酷
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和在美国的电子商务体现迥异。造成这种差别的有不少历史缘故原由。好比中国消耗者买工具的时间喜欢货比多家,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另外,中国的零售业很早就转向商业地产这种类型,我们百货市肆内里许多柜台都是出租的,百货市肆自己没有买手,它就是把柜台直接转租给品牌商,这着实也是一个平台模式,以是在中国无论是实体照旧线上都是平台模式居于优势。
在电商领域,互联网把平台模式的效应进一步放大。平台模式关于一个已经做成的大平台来讲是有正面反响的,一个平台可以越做越大,不过这个正面反响并非没有止境。阿里巴巴的外贸B2B,一最先做得很好,但在2011年也爆出过诓骗丑闻,有一些卖家着实是骗子,通过虚伪生意对国际买家实验诈骗。公司的两位高管也因此引咎告退。问题在于这些骗子为什么能泛起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原本没有资格获得的诚信会员资格?一个主要缘故原由就是随着新卖家加入平台的速率减缓,电商平台的销售职员面临着重大的业绩增添压力。少数员工因此被侵蚀,从而和诈骗犯联手。这也说明晰纵然是拥有正面网络效应的平台模式,陪同其规模的日益扩大,平台上的卖家用户将面临日趋残酷的竞争。平台刚最先的时间往往是卖家多则买家就越多,买家越多就有更多的卖家来,貌似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往往在生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卖家这方可能会泛起太过竞争的时势,使得相当高比例的卖家无法盈利。只管卖家竞争得越强烈,往直通车、钻石展位这些营销方法里投入得越多,阿里巴巴的利润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但这样的增添终究会遇到天花板。
阿里巴巴的转型
阿里巴巴不是一个古板意义上的零售企业,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正在使用其拥有的海量数据进入商品流通以外的其它战场,无论是金融照旧文化工业。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是阿里巴巴最具备自然优势的地方。它拥有的数据都是与商业生意最直接相关的数据,从这点来讲它比百度、腾讯都更有优势,这也使得阿里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实力最强盛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的另一大结构就是进一步拓宽电商的渠道。虽然这两年电商的生长很快,但纵然云云,阻止去年年底电商在整个零售行业的比例才7.8%,以是它的触角要伸向剩下的92%,生长O2O营业。关于阿里巴巴来说,纯粹从网购平台上赚取流量分发利润的模式也无法维持其恒久的高速增添。从线下的商家里寻找新的收入渠道正在成为一定。通过吸引古板线下零售商或品牌商尽早加入O2O的军备竞赛,最终受益的依然是阿里巴巴。
古板行业,切忌盲目焦虑
现在,各个行业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鼎实力,古板行业里也弥漫着焦虑的情绪。担心一旦厘革爆发,可能引刊行业的彻底洗牌。我充清楚确各人的焦虑,可是互联网关于每个行业的刷新是纷歧样的。类似零售业、文化娱乐等直接面临消耗者的行业,转型压力重大,改了纷歧定能行,但不改一定不可。但有一些不直接面临消耗者的行业,就纷歧定要着急追赶每一波新的看法。
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最善于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炒看法,经常每隔几年就把一个老看法换一个词重新热炒。从网格盘算到云盘算,从商务智能到大数据,新看法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和营销公司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企业用不着急于跟风,去追随这些新的看法。可是有一点至关主要,那就是当一项新手艺泛起以后,企业家必需试图去明确它的实质是什么。无妨先从两个角度来解读,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心理学。经济学可以资助你明确新手艺可能将怎样改变一个工业的组织结构;而心理学则资助你洞悉新手艺带来的消耗者行为的改变。企业的治理者需要首先明确厘革的实质是什么,捉住这个实质调解自己,顺应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