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
昨晚,惊悉厉先生去世,这让我悲哀万分。脑子里像过影戏一样,似乎又看到他授课、讲话、讲故事时的音容笑貌。厉先生是我国经济刷新理论的探索者、呼号者和教育家。他能在那么早的时间敢于发明,敢于讲话,与他特立独行的气概有关。我这里仅举一个例子:
厉先生讲话从不“穿靴戴帽”,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曾多次在差别场合听过厉先生讲话和作报告。他每次开场就直接说,“我讲三个问题”。紧接着就最先讲第一个问题了。由此可见,他讲话从不“穿靴戴帽”。“穿靴戴帽”或许有几种类型:一是先客套一番话。这外貌上看似批注自己谦逊,现实上是思量到听众中会有差别意见,而给自己留台阶。二是引用时下盛行话语,因应形势表一个态。三是说一些赞扬听众的话,建设起自己与听众的友好界面,让自己与听众没有距离感。可是由于这些“穿靴戴帽”型的开场白说的人太多,都是重复的话,也没有什么新意,听众已经厌烦了,都希望不要再铺张时间,尽快进入正题。
2018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时代,厉以宁代表77-78级同砚的授课先生再次给同砚们“上课”
有句老话叫做“直言不讳”。它若用在讲话、授课或作报告场合,就是听众最喜欢的开场白形式了。由于各人的时间名贵,需要直入正题。已往听评书,说到古代大臣们上朝,皇上也会说:“有本便奏,无本退朝”。这也批注皇上对重复千百次的奉承话不厌其烦了。我们且把今天的听众当“皇上”一样尊重,听众就一定不肯意听铺张时间、冗长、无意义的开场白。事实,各人都忙于事情。
我在这里说“直言不讳”容易,可是真的要在讲话时做到这一点,我自己也做不到。首先,要有敢于不“随大流”的勇气;其次,要有接受别人说自己这个差池、谁人不对适的心态;再次,还要有在一些场合不怕人家扣“政治帽子”的胆量。
可是,厉先生做到了“直言不讳”。厉先生之以是能做到,应该与他的人生履历有关,他一经当过20多年的图书馆治理员。在大都人都不念书的时间,他却天天在与书打交道:抓紧时间念书,阅读古今中外种种书籍。试想一下,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大学一共才4年,时间急遽而过,并且其中忙这忙那,又能读几多书呢?在一个相对清静的时空中,一连读20年的书,相当于上了“5个大学”!念书使他的眼界大开,心怀大开。20年苦读古今中外最有学问人的头脑积累,学习他们的智慧,也更能让他自力思索,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和语言。在这段念书时光的每一天,厉先生似乎在与昔人对话,与智者交流,向天下史上那些最富有想象力和创立力的先贤们讨教。这使得他的眼界高了,思索的问题也精湛了,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富有创意和诗意了。
1988年6月,厉以宁在认真阅读着学生的论文,并仔细批注
这段看起来似乎孤苦念书的履历,在他回到讲台后便连忙展现出与众差别了: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语言从不“拖泥带水”,而是“一针见血”。这段念书的履历,一定对他厥后教书育人影响重大而深远,以是他在每次讲话时,不肯意铺张听众的时间,也不肯意铺张自己的精神,“好钢使在刀刃上”,让鸡毛蒜皮的事,不占用名贵的时间。
厉先生走了,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学术头脑和治学履历等许多名贵的精神遗产,还给我们留下了“直言不讳”的讲话方法。这不但是一种雷厉盛行的表达方法,照旧一种清静致远的勇气,敢于逆潮流而动的胆量,以及不铺张听众时间和对听众生命的尊重。
厉先生千古!
2023年2月28日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雅讲席教授)
泉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责编|排版 李舒燕